“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每當讀到這首詩的時候就知道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即將來臨。是的,再過兩天就到端午節了。
端午節,作為我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擁有數千載歷史,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端”代表著“初始”,代表著炎炎夏日的到來。
端午節起源
端午節的別稱很多,如“端陽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一開始為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習俗
1、吃粽子
吃粽子是全國各地共同的習俗,已經維持了好幾百年。在古代,粽子也被稱為角黍,筒粽。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入汨羅江自殺,當時的人們為了保護這位偉人的尸體,便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河中,吸引魚蝦,自此之后便有了吃粽子的習俗。
2、賽龍舟
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
3、掛艾草
端午是入夏后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至今,一些地方民間仍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
端午節將至,青島蓋普瑞祝大家端午安康!